
2019年校长奖得主 姜浩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有的不过是一朝一夕的坚持。努力去做,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常常可以达到目的,此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姜浩,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2017级学生,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等数个奖学金,也曾获得山东大学三好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三好学生等诸多荣誉,更是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竞赛奖项。而此次他也获得了2019级校长奖。
自我评价
“您觉得您获得校长奖学金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我觉得优势可能来源于专业课程的绩点排名、课外竞赛的荣誉和一些科研的工作。”
在专业课程绩点方面,评选的过程中他总会会关注一下排名百分比、奖学金获得情况和一些专业课的情况。
在课外竞赛方面。他接触课外竞赛的时间比较早,在大一的寒假就参加了一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之后又参加了一次国赛和一次美赛,他认为评选现场的老师会对比赛的一些具体过程、组队的分工感兴趣。
在实验室的工作方面,现场评选时老师会询问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如参与过的项目有哪些,这些项目历时多久,个人承担的工作等等等等
他的学习观
1.困难,是用来战胜的
“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不同的问题会采取不同的对策。”
当遇到课程方面的问题,姜浩首先会自己思考合适的解决办法,当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时他也会寻求老师的帮助或与同学相互讨论。
他说,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诸多课程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来解决,并且有的资料会附带很详细的介绍和讲解,他也认为这种途径在日常学习中是很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则是找同学和老师讨论,姜浩在讨论之前总是先持有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再讨论吸取大家的想法,讨论起来就会更加高效。姜浩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也时常可以找指导老师、学长学姐来讨论,他认为很多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会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有所帮助的指点和建议。

姜浩同学与同学们认真讨论问题
2.学有所得 逸有所获
“时间的安排,对于一个在校本科生是很重要的。”
姜浩说,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每天有多少收获、一个学期有多少收获,以及我们的工作重心和精力集中点在哪里。
姜浩觉得更好的时间安排是在学习期间充分地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在课上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和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这样在课下或者考试之前就不必再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自己理解。在课外的时间里姜浩总会给户外运动和娱乐留出一定的时间,因为他觉得每天的运动可以更好地保证白天的学习和工作质量,而周末的外出娱乐活动是一种缓解学习压力和增进交流的方式。所以在他眼中,本科期间的时间安排更多的是多任务的一种权衡,学习和工作上要把更有效率的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生活上的运动和娱乐的时间也应该有所兼顾。

姜浩同学参加2019青岛马拉松
3.学习之事在于三
“学习之事在于:成绩、课外竞赛、学术研究。”
在成绩方面,姜浩认为更有效地提升成绩的方法在于把功夫花在课上,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我们思考和理解自己不会的问题,而每节课也都很方便地可以找到老师交流问题。
在课外竞赛方面,姜浩的建议是多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竞赛,参加竞赛的目的也并不应该是为了保研,而是在多种竞赛的参与过程中认识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优秀队友,在遇到的各种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学术研究方面,姜浩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能够充分地平衡好不同任务的时间安排,有所侧重地完成各方面的工作。

姜浩同学发表报告
4.自律+高效=?
“在学习生活中,自律、高效是两个重要方面。”
姜浩谦虚地认为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自己做的还有所不足,他认为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的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律的人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了有意义的事情上,较少的时间挥霍很大地减少了他们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投入成本;而高效的人则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了更多的任务,他们的时间总是分配得游刃有余,学习、工作、运动、娱乐和各种各样的生活互不耽搁。在大学的日子里,尤其是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日子里,总是还有很多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姜浩呼吁我们都应该学会更高效地管控好这些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
姜浩经常用来自我激励和暗示的一句话是: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姜浩说:“虽然有些事情我们努力去做也不一定可以达到最好的结果,但是更多的尝试和探索往往比停滞不前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无论是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方面,有些任务和困难可能看上去会让我们望而却步,但是真的静下心来努力做的时候也许会发现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我们应该不断地一点一点地向前尝试!”
“勇敢地踏出那一步,所收获的常常比你想象中更多。”
图/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