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榜样力量
品牌活动
荐书

榜样力量

人物专访——校长奖学金获得者丁思齐
作者:文:郭晓慧 图:丁思齐       发布时间:2020-12-14        点击:

丁思齐,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师从王学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对外政策、东亚安全等。攻读硕士期间在CS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三篇,参与本科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独立撰写近六万字文稿。获山东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等。

谈到学术论文的写作,丁思齐给出了很多建议。他认为我们首先要清楚自身所处的阶段,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多写,可能最开始写的时候论文会很不成熟,即使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仍然会存在很多的不足甚至是错误,但正是由于写得够多,犯的错误够多,最终还是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对于年轻人来说,试错以及试错的经验是年轻人的“特权”。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及自我审视与批判的精神,几乎没有一蹴而就的论文,写完之后总是要不断地修改,去增加新的资料,甚至推翻一些以前的观点,使文章更加丰富完善。丁思齐坦言,自己最初以为一篇成熟的论文可能一个月时间可以写下来,但是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慢慢改变了想法,他认为一篇非常成熟的优质论文,没有四五个月时间几乎没有办法完成的。丁思齐用自己目前一篇论文的写作过程解释了这点,两万五千余字的初稿他仅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但是后来的修改却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尽管文章的篇幅最终只增加了一两千字。他提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文章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地阅读,不断地自我审查,寻找、发现和完善文章的不足之处。丁思齐说一篇文章从0到80分可能只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是从80分到90分、甚至99分,可能会花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耐心。

灵感并不是时刻迸发的,科研之路也不会总是一路坦途,谈到自己科研遇到过最大的困难,丁思齐认为是在研一和研二上学期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想不出很好的idea,写不出令自我满意的论文,这个时候他一方面通过加大阅读量实现自我突破,另一方面则是敢于试错,他认为写多了之后总能有所收获,也才可能突破瓶颈,对于论文的把握也才可能会有很明显的提升。总的来说丁思齐应对困难与瓶颈的方法很简单,但往往很多人都难以做到,那就是在瓶颈面前再坚持一下。

谈到自己的专业,丁思齐也给出了学习的建议,如果是有志于科研学术事业的同学,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开始深入自己所学专业的时候,一定不要毫无目的地漫天涉猎、大海捞针,最好是找到一个非常具体的领域,加强对这个细小领域的研究,对这个领域有较为深刻地理解,得到一些成果之后再慢慢的扩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这样的成果会比较坚实,基础也会比较扎实。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学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以及举一反三。丁思齐表示,国际政治有众多的细小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尽管每个研究领域和范畴的关注点不一样,但是内在的知识结构与逻辑其实是相似的,他认为意识到这点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把这个领域内的知识结构与逻辑运用到其他领域。他还认为,如果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调动起来,最终也可能没办法写出比较好的东西,即便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谈到海外交流学习的经历,丁思齐彰显出了他的专业特质与情怀,在韩国交换学习四个月的经历,一方面让他感受到了中国实实在在的崛起,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甚至存在实实在在的偏见。交流的经历也让他了解到韩国的很多年轻人其实非常愿意了解中国的现实,只是缺乏好的渠道。他认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缺乏国际话语权的尴尬境地。丁思齐同学认为中国提高国际话语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能获得足够的国际话语权,尽管道阻且艰,却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必经之路。

对于此次获得校长奖学金,丁思齐保持着一贯的谦逊与低调,在丁思齐眼中的自己目前远远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水平,这也是他最初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时刻自省的特质和对自身的高度要求使他拥有着从容淡定、砥砺前行的姿态。世上无捷径,成功非偶然,执着谦逊,能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恪守价值的人,会有更高更远的坦途。

快速链接:

山大主页 | 校区主页 | 学生在线 | 本科生院 | 研究生院 | 研究生之家 | 青春山大 | 就业指导 | 心理健康 | 财务处 | 留学山大

办公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滨海路72号

投稿邮箱:xszxqd@126.com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学生工作部(处)  Copyright © 2012-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案 05001952号